新闻中心
“苏超”现象背后:你的团队里,是否也藏着一位“足协主任”?
01
几个月前,我写了一篇“苏超”(江苏13市联赛)的文章,用了姜文的一句台词为标题:“没有你,对我很重要。”
我们为一场纯粹的、野生的、充满生命力的足球狂欢而叫好,并由衷地希望那些“指导者”们,站远一点。
没想到,一语成谶。
他们不仅没站远,反而在8月25日拿着新印的《管理办法》又走过来了,其主要的适用对象是“在中国境内依法举办的各级各类群众性足球赛事活动”。
看到新闻的那一刻,我作为职场教练的DNA动了。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完美的、所有公司都值得警惕的组织管理样本。
它引出了一个致命的、需要所有管理者扪心自问的问题:
在你的团队里,是否也藏着一位“足协主任”?
他可能不看球,但他和足协的思维模式,如出一辙。
02
要识别他,我们得先看懂“苏超”到底是什么。
如果把“苏超”看作一个互联网产品,那它无疑是今年的一个现象级爆款。
而“足协主任”是怎么做产品的呢:
他根本不关心你的用户是谁,也不在乎你的产品解决了什么痛点。他只关心一件事:你,是否在我的“管辖范围”之内。
他拿出的不是用户调研报告,而是一本厚厚的《管理办法》。
在他的世界里,没有“用户”,只有“管理对象”;没有“价值创造”,只有“流程合规”。
他是一个以“权力思维”替代“产品思维”的管理者。他存在的意义,不是创造价值,而是维持秩序;他最大的恐惧,不是失去用户,而是失去控制。
当一个成功的业务单元,不幸落到一位“足协主任”手里时,悲剧就开始了。
03
更可怕的是,“足协主任”在组织里往往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种机制。我想把它称之为“组织免疫系统”。
每个大公司,都有一套这样的系统。它的本能,是识别并清除所有“非标准”的异类,以维持内部的稳定。
而苏超这样的野生创新,恰恰是那个最让免疫系统警惕的“异类细胞”。它很健康,充满活力,甚至比很多“嫡系部队”更能打。
但它有一个原罪:它不是被规划出来的。
它没有走标准的立项流程,没有申请预算,更没有在年初的PPT里向领导汇报。它的成功,无法被现有的KPI体系解释,甚至是对现有体系的一种无声的挑战。
于是,“免疫系统”被激活了。“足协主任”们作为这套系统的忠实执行者,开始行动。他们的行动逻辑如下:
这才是最令人窒息的地方。
我见过太多公司里,一个来自一线的绝妙创意,一个能为公司带来巨大价值的“苏超式”项目,最终不是死在市场上,而是死在了内部某个“足协主任”的办公桌上。
他扼杀创新,不是因为他坏,而是因为这是他的“职责”。
04
在你的团队里,当一个不受你控制、但极具潜力的“野路子”项目冒出来时,你第一时间是想拿起图纸和锯子管理它,还是想为它浇水和施肥?
这篇文章,不是为了再骂一次足协,而是想借这面镜子,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组织困境。
真正的悲剧,不是我们有规则,而是我们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制定规则。
当“管理”本身成了目的,而不是“创造价值”的手段时,组织就开始走向僵化和衰败。
请务必警惕你团队里的那位“足协主任”。
更要警惕的,是我们自己,在不经意间,也活成了“足协主任”的模样:那个时候,我们亲手杀死的,将是我们自己团队里最珍贵的那一点“苏超”的微光。